一紙刑事判決生效后,罪犯卻未按期踏入監獄大門——這種侵蝕司法公信力的“判實未執”頑疾,曾因信息壁壘成為監督盲區。基層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如何破局?
巴東縣檢察院以最高檢部署實施的數字檢察戰略為引領,成功將大數據深度融入刑事執行監督核心地帶,自主研發涉法定時限類刑罰交付執行法律監督模型,打造集線索挖掘、分析研判、精準監督于一體的智能監督利器。2025年,該院充分發揮大數據監督破解財產刑執行難的優勢,積極發現財產刑“有判無執”線索,針對終結本次執行程序案件,對罪犯的公積金、房產等進行大數據比對,積極發現新的財產線索,監督依法恢復執行。
該模型以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辦案痛點為導向,破除信息壁壘,編織監督網絡,正逐步釋放巨大效能。
數據聚勢
織就執行監督智慧天網
“點多、面廣、線長!”過往的刑事執行監督,是檢察官們心頭的重壓。巴東縣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分管領導楊仕兵一語道破關鍵:交付執行、社區矯正、財產刑執行等環節分散于不同機構,信息碎片化、動態化、孤島化嚴重。
“以往靠手工建臺賬,逐個比對,耗時耗力,顧此失彼?!睏钍吮f。他介紹,傳統模式下監督線索摸排平均耗時21天,效率低下倒在其次,更令人憂心的是脫離監管的罪犯潛藏的社會風險:如何避免“紙面服刑”成為司法權威的痛點。
破解交付執行難,首要在于打破沉睡的“數據藩籬”。
轉機源于一場思想風暴。2023年3月,全國檢察長會議發出“數字革命賦能法律監督”號令后,巴東縣檢察院正式成立數字檢察工作組,組織開展“頭腦風暴”,旨在推動干警在具體業務中自動形成數字思維,能夠用數據的底層邏輯思考檢察工作?!皥绦袉挝恍畔⒏髯詾檎?,必須打通公安、法院、司法、看守所的數據孤島!”巴東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何嶸的破題思路引發共鳴。
思路豁然開朗。一支由業務骨干與技術人員組成的攻堅專班旋即成立,錨定“法定時限交付”這一核心痛點,構建全流程監督模型。以檢察業務系統案件信息為基礎源流,強力聚合法院裁判信息、公安機關交付執行信息、看守所羈押數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信息,打造統一的刑事執行大數據池。隨之,20余條精細規則在模型中被設置,“判實未執”、“財產刑空判”等關鍵監督點在數據庫中被逐一標記。
涉法定時限類刑罰交付執行法律監督模型應用現場
2023年6月,巴東縣檢察院涉法定時限類刑罰交付執行監督模型上線,首批數據2920條涌入,瞬間碰撞出46條精準線索,單日立案10件。模型從“分散信息”到“集中線索”的機制躍變:數據庫源頭整合、規則智能篩查,使監督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進攻,破除了人力局限,數據的威力正日益凸顯。
機制重構
暢通刑罰執行快速通道
監督線索只是起點,關鍵在于有效處置與根除頑疾。
模型預警“判實未執”情況后,檢察官會立即調取判決書、交付文書詳查。數字支撐讓個案辦理效率倍增,而巴東縣檢察院更深層次的突破在于以此推動機制協同。
在一次模型推送的預警線索中,一批判實刑罪犯未收監的提醒引起了檢察官的注意。經研判發現,李某某、王某某二人試圖以患嚴重疾病為由拖延收監,經組織審核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還有一些審前未羈押罪犯因各種原因未依法交付執行,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案件信息調取、人員詢問、原因核實借助數據支撐快速完成,問題焦點直指交付執行環節的內外銜接不暢。若照舊處理,檢察官可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督促個案糾錯,但巴東縣檢察院選擇更高層級的破局。
針對這批集中暴露的交付梗阻,該院召集相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這次會議不僅是協調個案交付,更是深挖病灶,共商對策。
“一案一策”精準制定交付方案的同時,一份直指制度漏洞的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發給了刑罰執行機關,建議完善交付執行制度、規范流程、加大力度,相關單位全部采納建議,并立即按程序將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進行收監。
從監督個案到剖析類案,再從類案倒逼機制完善,一條“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高質效監督路徑清晰呈現。
在模型與數據中心驅動下,巴東縣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工作質效顯著躍升:交付執行監督案件數量激增255%,線索摸排時間銳減至1天,成功導入數據4186條,碰撞線索300條,辦理案件73件,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70份。
一份份法律文書背后,是刑事執行監督從“下海摸魚”到“織網捕魚”的轉型成功。
數字賦能
護航營商環境“法治晴空”
當司法監督的“數字利劍”劃破執行盲區,營商環境的法治晴空便有了堅實保障。每一筆財產刑的精準執行,都是對市場秩序的有力維護,更是對企業合法權益的鄭重守護。
在一次職務犯罪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檢察專項活動中,巴東縣檢察院通過模型發現犯貪污罪罪犯陳某尚有較大數額罰金未執行到位。
檢察官詳細查閱卷宗
“除了刑事案件,當事人是否涉及其他民事類訴訟案件,財產刑執行中民事經濟糾紛往往容易被忽略。”這點引起了辦案檢察官的注意。經進一步核查比對,發現陳某還涉及一起民事訴訟案件,其訴譚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訴訟標的25.5萬元,檢察官當即核實了債權具體情況。原來,雙方民事糾紛已達成調解協議,由譚某某償還陳某借款本息共計19萬元,且譚某某已持續歸還欠款,并提供了多次銀行轉賬還款交易記錄。
懲治貪腐一刻都不能松懈,財產刑執行一分都不能少。巴東縣檢察院經與執行部門認真溝通協調,建議及時監督執行部門恢復執行本案,陳某未履行18.9萬元罰金已全部追繳執行到位,上繳國庫。
這起案件的圓滿執結,彰顯了數字監督在財產刑執行領域的強大效能。巴東縣檢察院以該數字監督模型為抓手,打破數據壁壘,精準定位執行監督盲區,有效破解“有判無執”的司法難題。在此基礎上,該院將財產刑執行監督與優化營商環境深度融合,聚焦涉罪單位財產性判項執行和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犯罪的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開展專項監督行動,為企業發展筑牢司法保護屏障,以“一域監督”的突破,推動營商環境全域優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全域共享
激活司法治理高效引擎
一域破壁的星光,若能點亮全域,價值則無可估量。
從2023年到2025年,巴東縣檢察院的實踐證明:模型不僅是“辦案工具”,更是“治理引擎”。這一源于基層實踐的創新,不僅在本土破解了刑罰執行監督的“信息孤島”難題,更以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姿態,完成了從“鄂西山區樣本”到“全國檢察工具”的跨越式升級,生動詮釋了數字檢察“民有所呼、檢有所應”的實踐邏輯。
涉法定時限類刑罰交付執行法律監督模型應用界面
2023年底,恩施州檢察院調集全州數據,全域推廣該監督模型。平臺上線后成果令人振奮——短短時間內在恩施州范圍內應用模型促成案件128件。
2024年7月,該監督模型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至省級層面,模型正式登陸全國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湖北省檢察院調集全省數據資源,在全省檢察系統大力推廣應用。這波推廣在湖北范圍內又“捕獲”案件200余件,模型的實戰威力得到更充分檢驗。不止于省內,模型作為基層刑事執行業務的“得力助手”,其可復制、可推廣的效能日益顯現。目前,該模型已被省外100余家基層檢察院引進使用,為全國各地破解刑事執行監督瓶頸提供了“巴東方案”。
這座深藏武陵山腹地的基層院,正以數據引擎驅動著刑事執行的現代蛻變。從“人工盲檢”到“數字智檢”,從“個案監督”到“系統治理”,巴東縣檢察院的涉法定時限類刑罰交付執行法律監督模型,不僅破解了一個基層檢察監督的“老大難”,更勾勒出數字時代法律監督的新圖景:當大數據的“精準度”遇上法律監督的“公信力”,當技術的“硬支撐”碰撞理念的“軟升級”,司法公正的實現路徑正被重新定義。
2025年,巴東縣檢察院正在探索涉市場主體財產刑執行“大數據+協同監督”改革,立足該模型,強化大數據賦能財產刑執行,開展涉市場主體刑事裁判財產部分執行專項監督。
正如巴東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何嶸所言:“數字檢察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法律監督理念、機制的深層次變革?!痹谶@個變革浪潮中,巴東檢察人用模型書寫答案——他們不僅讓“判實未執”無處遁形,更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這或許就是數字檢察最動人的注腳:以技術之力,守法律之威,護民生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