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米的服務窗口,一張辦公桌、一份值班表、一抹“檢察藍”——看似簡單的元素,卻在枝江市綜治中心碰撞出基層治理的“化學反應”。
這里不僅是12309檢察服務的延伸站點,更是“檢察+綜治”融合機制的神經末梢:從線上獲取的“求助”線索,到聽證會搬進工地的糾紛化解;到司法救助與社會幫扶的精準對接……這方寸之間的“小窗口”,正以“五制”賦能,層層解開市域社會治理的“千千結”。
“指尖維權”解薪愁
駐守檢察官為信訪群眾提供法律咨詢
“我沒想到,只通過一通電話,就能討回我的血汗錢!太謝謝你們了!”今年5月,市民周某專程來到枝江市綜治中心,向12309檢察服務窗口表達謝意。
2023年11月,周某與所在公司方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約定公司給予周某經濟補償8000余元,后公司以周某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為由,拒絕支付該筆賠償金。
之后的一年里,周某通過多渠道索要經濟補償金,均無果。2024年9月26日,周某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撥打了12309檢察服務熱線。
“我很快就收到了反饋,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手把手’來幫忙?!敝苣郴貞浀?。
檢察機關依托檢調對接機制,在調查核實案情后,先引導當事人進入勞動仲裁程序,繼而發出支持起訴意見書。經檢察院、法院、調解中心多方努力,周某從原公司獲得4000元經濟補償金,并于當月結清。
這個看似普通的維權案例,正是枝江“檢察+綜治”融合機制中法律監督線索管理機制、檢調對接機制、矛盾糾紛化解跟蹤督辦機制的生動縮影。法律監督線索管理機制則依托大數據篩查,從12345、法律援助等平臺精準鎖定維權線索34條。檢調對接機制聚焦勞資、家事、輕微刑案等糾紛,通過“綜治調解+檢察監督”促成當事人和解;矛盾糾紛化解跟蹤督辦機制指定專人跟蹤督辦,對已化解的案件定期開展回訪。檢察環節實現了重復訪動態清零,實現群眾訴求從“有回應”到“快解決”。
“聽證下鄉”化積怨
“說句心里話,沒想到困擾我二十三年的‘心病’,竟然通過一場聽證會解開了!”枝江市民老王為何發出如此感慨?事情還要從二十多年前說起。
2001年,老王通過公開拍賣程序,競拍取得某破產國有企業的設備、廠房、土地等資產。因實際土地登記面積與協議約定存在差異,老王開啟了漫長的維權之路。
今年1月,枝江市檢察院正式受理該案件。枝江市檢察院創新采用“檢察+N”多元協同共治模式:一方面聯合破產清算組、行政機關,以及法院組建專項化解工作專班;另一方面邀請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擔任聽證員,將公開聽證會直接開在老王所在村組的活動室。
聽證會上,檢察官化身“協調員”,引導老王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依次發言。
“當年拍賣協議寫的30畝地,為啥辦證只有25畝?”老王帶著怨氣率先拋出問題。
行政機關負責人當場出示歷史檔案和土地測繪數據,破產清算組負責人解釋當年資產處置細節,法院法官則從法律層面分析登記程序的合規性。檢察官穿插其中,講清“土地登記以實測為準”的法律規定,提議從企業遺留問題專項基金中給予適當補償。
經過8小時的“沉浸式”聽證,各方終于達成共識。
“這么多人幫著講道理、想辦法,管用多了!”老王終于釋懷。
這場聽證會的成功,正是枝江市檢察院“多元聯動”機制的生動實踐。該院組建由律師、心理咨詢師、人大代表等組成的“解憂天團”,創新“檢察官+人民調解員+網格員”調解模式,針對復雜矛盾糾紛,不再局限于“就案辦案”,而是整合司法、行政、社會等多方資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檢察官厘清法律邊界,調解員平衡利益訴求,心理咨詢師疏導對立情緒,基層組織夯實善后保障。
從“單兵作戰”到“兵團會戰”,變的是矛盾化解的方式,不變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初衷。如今,在枝江市綜治中心,這樣的多元聯動場景已成為常態。2024年以來,該院通過“解憂天團”開展心理疏導37次,促成刑事和解21件,讓“法結”“心結”一起解,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多元救助”護幼苗
駐守檢察官為信訪群眾提供法律咨詢
“法律是弱者的盾牌,是困苦者的希望?!边@句法諺深刻揭示了司法救助制度的價值追求。而12309檢察服務中心正是為弱者開啟的“一扇窗”,讓法治陽光照進困境家庭。
通過這扇窗被溫暖照亮的人有很多,8歲的小女孩小苒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12月19日那個寒夜,彼時只有5歲的小苒與爺爺遭遇嚴重車禍,爺爺當場死亡,小苒高位截癱。法院雖判決286萬元賠償,但因主要責任人李某無償還能力,后續的治療費用沒了著落,小苒一家陷入絕望。
當小苒家屬在12309檢察服務窗口前聲淚俱下時,“1+N”多元救助機制隨即啟動:枝江市檢察院民事檢察部門迅速介入,協助固定醫療診斷、傷殘鑒定等關鍵證據,向法院發出《支持起訴意見書》,推動保險賠償優先執行到位;同步啟動司法救助程序,聯合宜昌市檢察院開通“綠色通道”,兩級院共同發放救助金解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依托綜治中心平臺,民政、殘聯、教育、婦聯等10余家單位展開立體幫扶:民政部門3個工作日內完成低保審核,每月發放低保金及臨時救助;殘聯協助完成傷殘鑒定,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對接專業康復機構;教育部門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未檢部門聯合心理咨詢師開展長期心理疏導……26項精準幫扶措施織就了一張溫暖的救助網絡。
這不僅是司法救助的個案突破,更是枝江創新建立的“司法救助+社會大保障”體系的生動實踐。該機制通過綜治中心“中樞調度”,實現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無縫銜接:民政兜底保障、教育幫扶助學、殘聯康復支持、婦聯心理干預等多部門資源精準對接。今年上半年,已為10名救助對象發放司法救助金,同步落實低保、就業等幫扶措施。
從“指尖維權”到“聽證下鄉”,從“多元救助”到“監督閉環”,枝江市檢察院以“五制”聯動打造“家門口的檢察院”,探索出一條“檢察+綜治”的基層治理新路徑。這方寸之間的“小窗口”,正以司法溫度與智慧,書寫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檢察答卷。